“占坑式”发行翻车:同泰基金年内2次发行失败 既菜又爱玩?
原标题:“占坑式”发行翻车!占坑式同泰基金年内2次发行失败,发行翻车既菜又爱玩?同泰
来源:时代周报
作为一家成立三年的次新基金公司,同泰基金素来缺乏存在感。基金
4月28日,年内同泰自主创新混合基金官宣发行失败,次发菜又这是行失同泰基金今年以来第二只发行失败的产品,亦是败既年内首只发行失败的主动偏股型基金。
产品发行失败不稀奇,爱玩毕竟年内已有10只基金发行失败。占坑式但令人不解的发行翻车是,这家基金公司“既菜又爱玩”的同泰倔强。36个基金代码(A/C份额不合并),基金仅26.52亿元规模,年内同泰基金堪称基金业“占坑式”发行的次发菜又典范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业绩差、人才荒以及渠道策略的多元分散,都是阻碍同泰基金未来发展的桎梏。破局依然任重道远。
“背锅”的时代
同泰基金成立于2019年3月20日,从股权结构来看,同泰基金股东包括4名个人投资者,属于业内俗称的“个人系”公募。
同泰基金赶上了公募行业狂飙突进的好时代。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,自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,公募基金总规模由不到14万亿元,飙升到了26.34万亿元,几近翻倍。
不过,公募基金的这轮扩容并非雨露均沾。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一季末,同泰基金总规模仅26.52亿元。与同泰基金同期成立的基金公司中,中庚基金、蜂巢基金以及朱雀基金的规模均在200亿元以上。
特别是与同泰基金同一日拿到批文的朱雀基金,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两家公司,如今管理规模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。截至2022年一季末,朱雀基金的公募规模为246亿元,其中193亿元为权益类产品。
谈及同泰基金的发展现状,同泰基金零售与互金业务部总监董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:“前两年公募的大发展,不是某家基金公司好,不是某个基金经理好,而是因为时代。”
同泰基金今年的首次基金发行失败,曾经历了一次延募。同泰同享混合于2021年11月15日开始募集,最低募集份额总额为2亿份。2个月后,同泰基金宣布将募集结束期延至2022年2月15日。然而,延长一个月也并未改变这只基金的命运,最终在募集三个月之后还是官宣发行失败。
而此次发行失败的同泰自主创新混合也经历过一次延募。公告显示,原定募集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28日,到4月27日同泰自主创新混合募集期限已届满,仍未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。
“普通人是大多数,你不能因为普通,就说这个人不行。”董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“大部分公司都不是睿远这样的,基金公司的发展是不可预估的。但凡跑出来的,从后视镜看都有成功的经验,没成功的都没有。未来有没有,谁也不好说。”
人才荒
拥有超强的个人IP,往往是个人系基金公司的主要标签,但这显然不包括同泰基金。
从同泰基金的股权结构看,同泰基金股东包括4名个人投资者及企业投资者,分别为刘文灿(出资3820万元,占股38.2%)、刘韫芬(出资3200万元,占股32%)、马俊生(出资490万元,占股4.9%)、王雪梅(出资490万元,占股4.9%),以及上海蓝尚投资管理中心(有限合伙),其出资2000万元,占股20%。
刘文灿曾任华夏基金财务总监、人力资源总监、合规与风控总监等职务。马俊生曾任平安证券副总裁、华泰联合证券总裁、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业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值得一提的是,同泰基金对于发产品有着执念。成立三年来,已经拥有了36个基金代码,这与26.52亿元的管理规模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而同期成立的朱雀基金,如今拥有12个基金代码,仅为同泰基金的三分之一,总规模却是同泰基金9倍出头。
不断发新基金,带来了大量的“迷你基金”。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一季末,同泰基金旗下仅有两个基金代码超过2亿元。
热衷于发行新基金的同泰基金,投资管理水平如何呢?目前同泰基金旗下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为鲁秦,尚处于新秀赛季。鲁秦曾任(中国)有限公司ERP实施顾问、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评级分析师、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等职。2019年8月加入同泰基金,2021年8月31日,是鲁秦基金经理生涯的起点。
或许有人要问,成立三年的基金公司,为何还是缺少资深基金经理?经时代周报记者梳理,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招不来、留不住。
鲁秦的前任高春梅,也是在同泰基金开始了基金经理生涯,不过她目前已跳槽去其他基金公司。此前她在卖方有过投资经历,2014年9月至2018年8月先后任东莞证券信用研究员、投资经理助理、债券投资经理。
王小根、刘坚、王伟、陈宗超等人,也都是在同泰基金开启了基金经理生涯。唯有卞亚军为老牌基金经理,但从他的历史业绩来看,颇为惨不忍睹。
来源:东方财富Choice而作为投资研究部总监的杨喆,其所管理超过一年的基金,相对同类基金的涨幅也全部为负。
来源:东方财富Choice广种薄收
36个基金代码,对比26.52亿元的规模固然震撼,却远不如其包罗万象的渠道策略。
时代周报记者发现,同泰基金虽然规模不大,但渠道却极为多元、分散,旗下基金竟有15家托管行。
“众所周知,渠道维护成本很高,多元的渠道策略,头部基金公司可以,但却不一定适合小基金公司。尤其在投资业绩还比较差的情况下,肯定影响与渠道的后续合作,‘多元’反倒对未来新发产品形成一种反噬。”有资深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。
“今年成立一家新的基金公司,跟大行绑定,根本不可能。不是说基金公司想怎么样的问题,而是行业的现状,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。”董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“全都想去工行,工行会同意吗?全都想去招行,招行会同意吗?”
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内,任何一家机构要安身立命,都需要展现自身的价值。事实上,除了睿远这类的“爆款专业户”外,仍有其他基金公司坚持精耕细作的渠道策略。中庚基金获批略早于同泰基金,截至目前仅发行5只公募产品,且全为主动权益基金。截至2022年一季末,中庚基金规模为258亿元。
从履历来看,同泰基金几位创始人有丰富的证券行业经验。但遗憾的是,他们的努力只体现在拼命发新基金,这与存量产品糟糕的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倘若不能改善业绩,可以预见,“迷你基金”的清盘会将成为这家公司的日常。
“20家个人系基金公司,除了几家好的,其他的都默默无闻,所有公司发展都有一个过程,”董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“过五年,你就知道这个事情正确在哪里,但我解释不出来。”
相关文章: